作者: dyyang (跟象迷講道理是沒用的)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天母人不需要捷運嗎?
時間: Sat May  8 14:16:34 2010

※ 引述《lane ()》之銘言:
: ※ 引述《Kazamatsuri (旅行社小業務 :))》之銘言:
: : 天母合眾國已經停刊很久了
: : 新光三越當初在蓋的時候
: : 對面幾棟房子(尤其是麻布茶房那一棟)有傾斜過
: : (後來不知道怎麼「解決」的?)
:   新光日本建商拿十億出來幫鄰居修房子。
:   話說台灣這社會很怪,當別人爭取自己的權益的時候,
:   就會有人跳出來叫叫叫,請問你住天母嗎??
:   我也沒住天母,只是覺得這種心態很奇怪,
:   ㄧ個社區有自己的團結一致的聲音的話,別人有啥好說嘴的,
:
講到重點了。
在台北市,大概就是天母與北投社區最早開始發展社區公共意識
天母就不多說了
北投的話,溫泉博物館、北投公園等等都是由社區開始規畫,然後市政府再配合撥款

然而社區公共意識這種東西,最終還是會落到中產階級以上的居民手中
在天母(磺溪以東、雙溪以北、行義路以南),由於組成分子多是中產階級以上
所以整體社區意識自然會偏向布爾喬亞的生活型態:
「居住環境為任何公共政策的優先考量」
很多人常會說:「天母人把天母商圈搞爛了」
其實不然。熟悉的人會發現,館子變多了,服飾店變少了
這就是天母人要的,下班回家或周末假日可以在社區裡吃飯
這些飯館也與天母發展協會合作,推行天母卡打折活動等等
應該說,天母人有意識將天母與台北市的關係發展成比佛利與洛杉磯的關係
天母人由於經濟階級地位較為相似,共識力量自然就較大,市政府或外人自然很難對付


北投社區就是另一個例子
他的意識其實比天母還要早形成(應該說是由北投傳到天母的)
北投社區最早是由大學教授、醫生以及中學老師發起
目地是振興北投的文化以及特色,這種發展在民國86年達到高峰
然而由於北投地區經濟階級地位的地域差異非常非常明顯

有錢有地位的居住於新北投珠海路、復興四路的山坡上,以及威靈頓山莊
這裡的居住環境跟天母中山北路七段差不多,林蔭道路、山景與陽光
居民80%以上是在外地工作的外來人口

舊北投的市場周圍、公館路等等就跟永和的「市容」差不多,
組成居民則以在地老北投人為主,亦在當地工作。

北投社區意識在北投纜車的興建上被馬英九市長整個分裂掉
新北投的居民跟天母居民一樣,透過發表文章、審議式民主的方式招開環評、公聽會等等
目的只有一個:「北投不是給外地人觀光的地方,要觀光去木柵吧。」
然後透過政治遊說,例如透過中產階級出身的議員來擋。

然而舊北投市場派的居民則認為一定要建,有人潮表示有商機
然後開始對社區協會鬥爭,認為這是個由醫師、教授、老師、企業家組成的團體
根本不能代表北投..協商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你在北投住多久?」
就變成一個社區裡面居然出現敵對意識...甚麼討論都無法進行的局面
然後北投纜車變成現在這樣不知道在幹嘛的慘況。

每個社區為自己發聲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天母會讓人覺得是「天母國」,主要是因為組成分子的社經地位太相似了
在社區中形成壓倒性的論述

像北投地區,新北投舊北投的分裂把整個社區力量抵銷掉了
你有聽過「北投人」反對什麼什麼嗎?
當一個社區沒有團結意識,就容易被執政者與公權力各個擊破
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天母社區意識的發展過程,如何透過知識論述形成輿論,給與代議士以及執政者壓力
並建立社區認同,社區發展由社區全體住民一起決定,這還蠻值得學習的。
(不要再罵人家是天母國了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e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