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Hacker文化簡史
標 題: [doc]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中譯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at Apr 4 13:15:39 1998)
轉信站: star!news.ee.nthu!news.cs.nthu!freebsd.ntu!bbs.ee.ntu!Maxwell
本篇原作者為Eric S. Raymond esr@snark.thyrsus.com,他是一位大哥級的Hacker
,寫了很多自由軟體,知名著作有Jargon File等,近年來發表``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論文為Opensource software努力,Netscape 願意公開Navigator的原始碼,與
這篇文章有很大的關係。
我希望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後,能了解Hacker != 駭客,真正的駭客是Cracker,成為
Hacker的條件不是要有高深的程式設計功力,而是願意為寫程式而去寫程式,並能樂在其
中。你我都能成為Hacker,本文作者另外有一篇教人How to be a Hacker:由網友Thinker
翻成中文,特別感謝:) http://odie.csie.ntu.edu.tw/~chiron/hacker-HOWTO.html
Cracker破解商業軟體,入侵網站。Hacker們不屑幹這種事,因為他們寧願自己寫,
很多Hacker寫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卻不要一毛錢。這種軟體稱為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
,與免費軟體(Public Domain Software)或共享軟體(Shareware)不同,因為前者不但免
費,還附上原始碼,你高興怎麼改就怎麼改。希望同學讀到`自由軟體'的時候能知道我
指的是什麼。
*************************************************************************
http://charlotte.ucsd.edu/~ycheng/hacker_history/big5/1.html
Hacker文化簡史中譯版
作者: Eric S. Raymond
譯者: 鄭又中
翻譯日期: 2001/06/12
我探索 Hacker 文化的起源,包括最早期的 Real Programmer,極盛時期的 MIT AI LAB
(麻省理工人工智慧研究室),早期 ARPANET 的所造就的網路國度。Unix 興起與衰落再
從芬蘭中興,以及``最後的純正 Hacker''如何成為新一代 Hacker 的精神領袖。我並簡
述 Linux 與 Internet 的興盛使 Hacker 文化從鮮為人知到享譽世界。
2. 前言: Real Programmers
3. 早期的Hacker
4. Unix的興起
5. 舊世代的尾聲
6. 商業 Unix 的時代
7. 早期的免費Unix系統
8. 網路的爆炸性成長
2. 前言: Real Programmer
故事一開始,我要介紹的是所謂的 Real Programmer 。
他們從不自稱是 Real Programmer 、 Hacker 或任何特殊的稱號;`` Real Programmer '' 這個名詞是在 1980 年代才出現,但早自 1945 年起,電腦科學便不斷地吸引世界上頭腦最頂尖、想像力最豐富的人投入其中。從 Eckert 與 Mauchly 發明第一台電腦 ENIAC 後,便不斷有狂熱的程式設計師投入其中,他們以撰寫軟體與玩弄各種程式設計技巧為樂,逐漸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套科技文化。
當時這批 Real Programmer 主要來自工程界與物理界,他們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聚酯纖維T恤與純白襪子,用機器語言、組合語言、FORTRAN 及很多古老的語言寫程式。他們是 Hacker 時代的先驅者,默默貢獻,卻鮮為人知。
從二次大戰結束後到 1970 早期,是打卡計算機與所謂"大鐵塊"的大型主機流行的年代,由 Real Programmer 主宰電腦文化。 Hacker 傳奇故事如有名的 Mel、Murphy's Law 的各種版本、mock-German ``Blinkenlight'' 文章都是流傳久遠的老掉牙笑話了。
一些 Real Programmer 仍在世且十分活躍 (本文寫在 1996 年)。超級電腦 Cray 的設計者 Seymour Cray,據說親手設計 Cray 全部的硬體與其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是他用機器碼硬幹出來的,沒有出過任何臭虫或錯誤。 Real Programmer 真是超強!
Real Programmer 的時代步入尾聲,取而代之的是逐漸盛行的 Interactive computing,大學成立電算相關科系及電腦網路。逐漸轉化成另一種工程傳統,最後形成今日的開放原始碼 Hacker 文化。
3. 早期的 Hacker
Hacker 時代的濫觴於 1961 年 - MIT 出現第一台電腦 DEC PDP-1。 MIT 的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 (簡稱TMRC) 的 Power and Signals Group 買了這台機器後,把它當成最時髦的科技玩具,各種程式工具與電腦術語開始出現,整個環境與文化一直發展下去至今日。這在 Steven Levy 的書``Hacker s'' 前段有詳細的記載。 [Levy]
最先使用 Hacker 這個字應該是 MIT 。 1980 年代早期學術界人工智慧的權威: MIT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其核心人物皆來自 TMRC。從 1969 年起,正好是 ARPANET 建置的第一年,這群人在電腦科學界便不斷有重大突破與貢獻。
ARPANET 是第一個橫跨美國的高速網路。由美國國防部所出資興建,一個實驗性質的數位通訊網路,逐漸成長成聯繫各大學、國防部承包商及研究機構的大網路。各地研究人員能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彈性交流資訊,超高效率的合作模式導致科技的突飛猛進。
ARPANET 另一項好處是,資訊高速公路使得全世界的 Hacker 能聚在一起,不再像以前孤立在各地形成一股股的短命文化,網路把他們匯流成一股強大力量。
開始有人感受到 Hacker 文化的存在,動手整理術語放上網路,在網上發表諷刺文學與討論 Hacker 所應有的道德規範。比如在 1973 至 1975 年,以跨網路共同編輯方式完成的 Jargon File 第一版,它在 1983 年出版成"The Hacker 's Dictionary"。這本書已絕版,它的增修與擴充版本是 New Hacker's Dictionary [Raymond]
Hacker 文化在有接上 ARPANET 的各大學間快速發展,特別是(但不全是)在資訊相關科系。一開始,整個 Hacker 文化的發展以 MIT 的 AI Lab 為中心,但 Stanford Univers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簡稱 SAIL) 與稍後的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濃大學,簡稱 CMU)正快速崛起中。三個都是大型的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及人工智慧的權威,聚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不論在技術上或精神層次上,對 Hacker 文化都有極高的貢獻。
為能了解後來的故事,我們得先看看電腦本身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主角 MIT AI Lab 也從紅極一時到最後淡出舞台。
從 MIT 那台 PDP-1 開始, Hacker 們主要程式開發平台都是 DEC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的PDP迷你電腦系列。DEC率先發展出商業用途為主的互動式運算及分時系統,當時許多的大學都是買 DEC 的機器,因為它兼具彈性與速度,還很便宜(相對於較快的大型電腦主機)。
便宜的分時系統是 Hacker 文化能快速成長因素之一,在 PDP 流行的時代, ARPANET 上是DEC機器的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便屬 PDP-10 , PDP-10 受到 Hacker 們的青睞達十五年;TOPS-10 (DEC 的作業系統) 與 MACRO-10(它的組譯器),許多懷舊的術語及 Hacker 傳奇中仍常出現這兩個字。
MIT 像大家一樣用 PDP-10 ,但他們不屑用DEC的作業系統。他們偏要自己寫一個:傳說中赫赫有名的 ITS 。
ITS 全名是``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即不相容的分時系統,取這個怪名果然符合 MIT 的搞怪作風 -- 就是要與眾不同,他們很臭屁但夠本事自己去寫一套作業系統。 ITS 始終不穩,設計古怪,問題也不少,但仍有許多獨到的創見,似乎還是分時系統中被使用時間最長的。
ITS 本身是用組合語言寫的,其他部分由 LISP 寫成。 LISP 在當時是一個威力強大與極具彈性的程式語言;時至今日,它的設計仍是出類拔萃。 LISP 電腦程式語言讓 ITS 的 Hacker 得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與搞怪能力。 LISP 是 MIT AI Lab成功的最大功臣,現在它仍是 Hacker 們的最愛之一。
很多 ITS 的產物到現在仍活著;EMACS 大概是最有名的一個,而 ITS 的稗官野史仍為今日的 Hacker 們所津津樂道,就如同你在 Jargon File 中所讀到的一般。
在 MIT 紅得發紫之際, SAIL 與 CMU 也沒閒著。 SAIL 的中堅份子後來成為PC界或圖形使用者介面研發的要角。 CMU 的 Hacker 則開發出第一個實用的大型專家系統與工業用機器人。
另一個 Hacker 重鎮是 XEROX PARC (美商全錄公司) 的 Palo Alto 研究中心。從 1970 初期到 1980 中期這十幾年間,該中心不斷出現驚人的突破與發明,不論質或量,軟體或硬體方面。如現今的視窗滑鼠介面,雷射印表機與區域網路;其 D系列的機器,催生了能與迷你電腦一較長短的強力個人電腦。不幸這群先知先覺者並不受到公司高層的賞識;全錄公司是家專門提供好點子幫別人賺錢的公司成為眾所皆知的大笑話。即使如此,這群人對 Hacker 文化仍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1970 年代 ARPANET 與 PDP-10 文化迅速成長茁壯。Mailing list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人得以組成許多SIG(Special-interest group),不只在電腦方面,也有社會與娛樂方面的。DARPA對這些非``正當性''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靠這些活動會吸引更多的聰明小夥子們投入電腦領域呢。
有名的非電腦技術相關的 ARPANET Mailing List (郵件討論群)首推科幻小說迷的,時至今日 ARPANET 變成 Internet,愈來愈多的讀者參與討論。Mailing list 逐漸成為一種公眾討論的媒介,導致許多商業化上網服務如 CompuServe、Genie 與 Prodigy的成立。
Hacker 文化歷史學家(老兵們)們藉由早期的 ARPANET 與沉迷科幻小說,而接觸到 1977 年開始的 Hacker 文化。從那時開始,我也見證並參與許多這裡所陳述的故事。
4. Unix 的興起
此時在新澤西州的郊外,另一股神秘力量積極入侵 Hacker 社會,終於席捲整個 PDP-10 的傳統。它誕生在1969年,也就是 ARPANET 成立的那一年,有個在 AT&T Bell Labs 的年輕小夥子 Ken Thompson 發明了 Unix 。
Thomspon 曾經參與 Multics 的開發, Multics 是源自 ITS 的作業系統,用來實做當時一些較新的作業系統理論,如把作業系統較複雜的內部結構隱藏起來,提供一個介面,使的程式設計師能不用深入瞭解作業系統與硬體設備,也能快速開發程式。
在發現繼續開發 Multics 沒什麼前途後, Bell Labs 很快的退出了(後來有一家公司 Honeywell 出售 Multics ,沒賺到什麼錢)。Ken Thompson 很喜歡 Multics 上的作業環境,於是他在實驗室裡一台報廢的 DEC PDP-7 上胡亂寫了一個作業系統,該系統在設計上有從 Multics 抄來的也有他自己的構想。他將這個作業系統命名 Unix ,用來反諷 Multics 。
他的同事 Dennis Ritchie ,發明了一個新的程式語言 C ,於是他與 Thompson 用 C 把原來用組合語言寫的 Unix 重寫一遍。C 的設計原則就是好用,自由與彈性,C 與 Unix 很快地在 Bell Labs 得到歡迎。1971年 Thompson 與 Ritchie 爭取到一個辦公室自動化系統的專案, Unix 開始在 Bell Labs 中流行。不過 Thompson 與 Ritchie 的雄心壯志還不止於此。
那時的傳統是,一個作業系統必須完全用組合語言寫成,始能讓機器發揮最高的效能。 Thompson 與 Ritchie ,是頭幾位領悟硬體與編譯器的技術,已經進步到作業系統可以完全用高階語言如C來寫,仍保有不錯的效能。五年後, Unix 已經成功地移植到數種機器上。
這當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意味著,如果 Unix 可以在各種平台上跑的話, Unix 軟體就能移植到各種機器上。再也用不著為特定的機器寫軟體了,能在 Unix 上跑最重要,重新發明輪子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除了跨平台的優點外, Unix 與 C 還有許多顯著的優勢。 Unix 與C的設計哲學是``Keep It Simple, Stupid'',簡單最重要。程式設計師可以輕易掌握整個C的邏輯結構(不像其他之前或以後的程式語言)而不用一天到晚翻手冊寫程式。而 Unix 提供許多有用的小工具程式,經過適當的組合,可以發揮強大的威力。
C 與 Unix 的應用範圍之廣,出乎原設計者之意料,很多領域的研究要用到電腦時,他們是最佳拍檔。儘管缺乏一個正式支援的機構,它們仍在AT&T內部中瘋狂的散播。到了1980年,已蔓延到大學與研究機構,還有數以千計的 hacker 想把 Unix 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當時跑 Unix 的主力機器是 PDP-11 、VAX 系列的機器。不過由於 Unix 的高移植性,它幾乎可安裝在所有的電腦機型上。一旦新型機器上的 Unix 安裝好,把軟體的C原始碼抓來重新編譯就一切OK了,誰還要用組合語言來開發軟體?
有一套專為 Unix 設計的網路 --- UUCP :一種低速、不穩但很成本低廉的網路。兩台 Unix 機器用條電話線連起來,就可以使用互傳電子郵件。 UUCP 是內建在 Unix 系統中的,不用另外安裝。於是 Unix 站台連成了專屬的一套網路,形成其 Hacker 文化。在1980第一個USENET站台成立之後,組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分散式布告欄系統,吸引而來的人數很快地超過了 ARPANET 。
少數 Unix 站台有連上 ARPANET 。 PDP-10 與 Unix 的 Hacker 文化開始交流,不過一開始不怎麼愉快就是了。 PDP-10 的 Hacker 們覺得 Unix 的擁護者都是些什麼也不懂的新手,比起他們那複雜華麗,令人愛不釋手的 LISP 與 ITS ,C 與 Unix 簡直原始的令人好笑。『一群穿獸皮拿石斧的野蠻人』他們咕噥著。
在這當時,又有另一股新潮流風行起來。第一部 PC 出現在1975年;蘋果電腦在1977年成立,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微電腦的潛力,立刻吸引了另一批年輕的 Hacker 。他們最愛的程式語言是 BASIC,由於它過於簡陋, PDP-10 的死忠派與 Unix 迷們根本不屑用它,更看不起使用它的人。
5. 舊世代的尾聲
1980年同時有三個 Hacker 文化在發展,儘管彼此偶有接觸與交流,但還是各玩各的。ARPANET/PDP-10文化,玩的是 LISP 、MACRO、TOPS-10與 ITS 。 Unix 與 C 的擁護者用電話線把他們的 PDP-11 與 VAX 機器串起來玩。還有另一群散亂無秩序的微電腦迷,致力於將電腦科技平民化。
三者中 ITS 文化(也就是以MIT AI LAB 為中心的 Hacker 文化)可說在此時達到全盛時期,但烏雲逐漸籠罩這個實驗室。 ITS 賴以維生的PDP-10逐漸過時,開始有人離開實驗室去外面開公司,將人工智慧的科技商業化。MIT AI LAB 的高手擋不住新公司的高薪挖角而紛紛出走,SAIL與CMU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致命一擊終於來臨,1983年DEC宣布:為了要集中在 PDP-11 與VAX生產線,將停止生產PDP-10; ITS 沒搞頭了,因為它無法移植到其他機器上,或說根本沒人辦的到。而加州柏克萊大學出品的 Unix 在新型的 VAX 跑得很順,是 ITS 理想的取代品。有遠見的人都看得出,在快速成長的微電腦科技下, Unix 一統江湖是遲早的事。
差不多在此時 Steven Levy 完成 ``Hacker s'' 這本書,主要的資料來源是 Richard M. Stallman (RMS) 的故事,他是 MIT AI Lab 領袖人物,堅決反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商業化。
Stallman 接著創辦了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自由軟體基金會),全力投入寫出高品質的自由軟體。Levy 以哀悼的筆調描述他是``最後的純正 Hacker'',還好事實證明 Levy 完全錯了。
Stallman 的宏大計劃可說是80年代早期 Hacker 文化的縮影 -- 在1982年他開始建構一個與 Unix 相容但全新的作業系統,以C來寫並完全免費。整個 ITS 的精神與傳統,經由 RMS 的努力,被整合在一個新的, Unix 與 VAX 機器上的 Hacker 文化。
微電腦與區域網路的科技,開始對 Hacker 文化產生影響。Motorola 68000 CPU 加 Ethernet 是個有力的組合,也有幾家公司相繼成立生產第一代的工作站。1982年,一群加州柏克萊大學出來的 Unix Hacker 成立了Sun Microsystems(昇陽公司),他們的算盤打的是:把 Unix 架在 68000 CPU 的機器,物美價廉又符合多數應用程式的要求。他們的高瞻遠囑為整個工業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雖然對個人而言,工作站仍太昂貴,不過在公司與學校眼中,工作站真是比迷你電腦便宜太多了。在這些機構裡,工作站(幾乎是一人一台)很快地取代了老舊龐大的 VAX 等分時機器。
6. Unix 商業化的時代
1984年AT&T 解散了, Unix 正式成為一個商品。當時的 Hacker 文化分裂成兩大陣營,一處集中在 Internet 與 USENET 上(主要是跑 Unix 的迷你電腦或工作站連上網路),以及另一群PC迷,他們絕大多數沒有連上 Internet 。
大概在此時,該始有新聞報導有關侵入與破壞電腦的新聞,記者們誤把 Hacker 指為破壞電腦的壞蛋,時至今日仍沒更正過來。
昇陽與其他廠商製造的工作站為 Hacker 們開啟了另一個美麗新世界。工作站訴求的是高效能的繪圖與網路,1980年代 Hacker 們致力為工作站撰寫軟體,不斷挑戰及突破以求將這些功能發揮到百分之一百零一。加州柏克萊大學發展出一套內建支援 ARPANET 的 Unix (該軟體名為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簡稱 BSD ),讓 Unix 能輕鬆連上網路, Internet 也成長的更加迅速。
除了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貢獻讓 Unix 網路功能大幅提升外,嘗試為工作站開發一套圖形界面也不少。最有名的要算 MIT 開發的X window了。X window成功的關鍵在完全公開原始碼,展現出 Hacker 一貫作風,並散播到 Internet 上。X成功的幹掉其他商業化的圖形界面(包括 SUN 自行發展的那一套)的例子,對數年後 Unix 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啟發與影響。
少數 ITS 死忠派仍在頑抗著,到 1990 年最後一台 ITS 也永遠關機長眠了;那些死忠派在窮途末路下只有悻悻地投向 Unix 的懷抱。
Unix 們此時也分裂為 Berkeley Unix 與 AT&T 兩大陣營,也許你看過一些當時的海報,上面畫著一台鈦翼戰機全速飛離一個爆炸中、上面印著AT&T的商標的死星。BSD Unix 的擁護者自喻為冷酷無情的公司帝國的反抗軍。就銷售量來說,AT&T Unix 始終趕不上 BSD 或昇陽公司的系統,但它贏了標準制訂的戰爭。到1990年,AT&T 與 BSD 系統已難明顯區分,因為彼此都有採用對方的新發明。
隨著90年代的來到,工作站的地位逐漸受到新型廉價的高檔 PC 的威脅,他們主要是用 Intel 80386 系列 CPU。第一次 Hacker 能買一台威力等同於十年前的迷你電腦的機器,上面跑著一個完整的 Unix ,且能輕易的連上網路。
沈浸在 MS-DOS 世界的人們對這些巨變仍一無所知,從早期只有少數人對微電腦有興趣,到此時玩 DOS 與 Mac 的人數已超過所謂的``網路民族'',但他們始終沒成什麼氣候或發展出統一的文化傳統。為數約五十個科技文化的歷史都很短暫,不夠穩定來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術語,故事與傳奇;因為它們缺乏一套統一的網路如 UUCP 或 Internet 。
提供上網服務的公司如 CompuServe 或 Genie 生意日益興隆,事實顯示非 Unix 的作業系統因為並沒有內附如編譯器等程式發展工具,很少有原始碼在網路上流傳,也因此無法形成合作開發軟體的風氣。
Hacker 文化的主力,是散佈在 Internet 各地,幾乎可說是玩 Unix 的文化。他們玩電腦才不在乎什麼售後服務之類,他們要的是更好的工具、更多的上網時間、還有一台便宜 32 位元 PC。
機器有了,可以上網了,但軟體去哪找?商用的 Unix 貴的要命,一套要好幾千大洋($)。90年代早期,開始有公司將 AT&T 與 BSD Unix 移植到PC上出售。成功與否不論,價格並沒有降下來,更要緊的是沒有附原始碼,你根本不能也不准修改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拿去分享給別人。傳統的商業軟體並沒有 Hacker 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7. 早期的免費Unix系統
大家期待的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的 HURD 作業系統未能即時推出。在這段空窗期,1991年一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 Linus Torvalds,利用 FSF 的程式開發工具,在一台 386 PC 上發展一套免費 Unix 核心。他起一個頭,先完成一個簡單的版本,把原始碼丟到網路上給大家試用,吸引了許多的 Hacker 來幫忙一起發展。這套核心就是 Linux -- 一套完整強大的 Unix 系統,完全免費並附上全部的原始碼。
Linux 並非全無競爭者,在1991年,在 Linus 著手開發 Linux 時,William 與 Lynne Jolitz 也試著將移植 BSD Unix 的 386 電腦上。當時許多人預言,成熟完整的 BSD 將會幹掉初期簡陋的 Linux ,成為PC上最好的免費 Unix 系統。
Linux 最大的特色,不是技術而是其開發模式。直到 Linux 的成功前,人人都認為像作業系統這麼龐大複雜的軟體,非得要靠一個小型團隊密切合作,互相協調與分工才有可能寫的出來。目前的商業軟體公司、80年代的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以及從 386BSD 衍生的 FreeBSD/NetBSD/OpenBSD 等系統都採用這種發展模式。
Linux 則迥異於前者。一開始它就是一大群 Hacker 在網路上一起塗塗抹抹發展出來的。 Linux 的高品質依靠的,不是特定的標準或獨裁式管理,靠的只是每週發表新版供大家下載測試,然後在網路上討論測試心得或改進的方法,好的修正就會加進下一版。這是一種物競天擇、去蕪存菁式的快速發展模式。令大夥傻眼的是,東修西改出來的 Linux ,跑的順極了。
1993年底, Linux 發展趨於成熟穩定,能與商業的 Unix 一分高下,漸漸有商業應用軟體移植到 Linux 上。不過小型 Unix 廠商也因為 Linux 的出現而關門大吉,再沒有人要花錢買他們的東西。倖存者如 BSDI (Berkeley Systems Design Incorporated),靠著提供 BSD Unix 的完整原始碼,持續有 Hacker 加入發展才能繼續生存。
Hacker 文化,一次次被人預測即將毀滅,卻在商業軟體充斥的世界中,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創出另一番自己的天地。再五年時間,整個趨勢才會真正明朗化。
8. 網路的爆炸性成長
Linux 能快速成長的來自令一個事實: Internet 大受歡迎,90年代早期 ISP 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提供便宜的上網環境,然後是World-Wide Web的出現,使得 Internet 成長的速度,快到有令人害怕。
1994 年加州柏克萊大學的 BSD Unix 計劃正式宣佈結束, Hacker 們主要用的是免費的 Unix (Linux 與一些 386BSD 的衍生版本)。而 Linux CD-ROM 銷路非常好 (好到像賣煎餅般)。1995 年底,各大型電腦廠商的產品,幾乎都會與 Internet 搭上邊。
90年代末期, Hacker 主要活躍在 Linux 與 Internet 的發展上。World Wide Web讓 Internet 成為世界最大的傳媒,很多80年代與90年代早期的 Hacker 都曾經營過 ISP 。
Internet 的盛行, Hacker 文化受到重視並發揮其政治影響力。94、95年美國政府打算把一些較安全、難破解的編碼技術加以監控,不容許外流與使用。該法案(Clipper proposal)在 Hacker 的堅決反對下而失敗。96 年 Hacker 又發起了另一項運動抗議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誓言維護 Internet 上的言論自由。
不幸的是,Hacker們暫時落敗,CDA 法案通過了。Hacker 的老兵將不再像從前扮演觀眾,而是成為反抗運動主角(也許他自己都很驚訝)。這篇故事會隨著 Hacker 的復仇繼續下去的。
標 題: [doc]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中譯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at Apr 4 13:15:39 1998)
轉信站: star!news.ee.nthu!news.cs.nthu!freebsd.ntu!bbs.ee.ntu!Maxwell
本篇原作者為Eric S. Raymond esr@snark.thyrsus.com,他是一位大哥級的Hacker
,寫了很多自由軟體,知名著作有Jargon File等,近年來發表``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論文為Opensource software努力,Netscape 願意公開Navigator的原始碼,與
這篇文章有很大的關係。
我希望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後,能了解Hacker != 駭客,真正的駭客是Cracker,成為
Hacker的條件不是要有高深的程式設計功力,而是願意為寫程式而去寫程式,並能樂在其
中。你我都能成為Hacker,本文作者另外有一篇教人How to be a Hacker:由網友Thinker
翻成中文,特別感謝:) http://odie.csie.ntu.edu.tw/~chiron/hacker-HOWTO.html
Cracker破解商業軟體,入侵網站。Hacker們不屑幹這種事,因為他們寧願自己寫,
很多Hacker寫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卻不要一毛錢。這種軟體稱為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
,與免費軟體(Public Domain Software)或共享軟體(Shareware)不同,因為前者不但免
費,還附上原始碼,你高興怎麼改就怎麼改。希望同學讀到`自由軟體'的時候能知道我
指的是什麼。
*************************************************************************
http://charlotte.ucsd.edu/~ycheng/hacker_history/big5/1.html
Hacker文化簡史中譯版
作者: Eric S. Raymond
譯者: 鄭又中
翻譯日期: 2001/06/12
我探索 Hacker 文化的起源,包括最早期的 Real Programmer,極盛時期的 MIT AI LAB
(麻省理工人工智慧研究室),早期 ARPANET 的所造就的網路國度。Unix 興起與衰落再
從芬蘭中興,以及``最後的純正 Hacker''如何成為新一代 Hacker 的精神領袖。我並簡
述 Linux 與 Internet 的興盛使 Hacker 文化從鮮為人知到享譽世界。
2. 前言: Real Programmers
3. 早期的Hacker
4. Unix的興起
5. 舊世代的尾聲
6. 商業 Unix 的時代
7. 早期的免費Unix系統
8. 網路的爆炸性成長
2. 前言: Real Programmer
故事一開始,我要介紹的是所謂的 Real Programmer 。
他們從不自稱是 Real Programmer 、 Hacker 或任何特殊的稱號;`` Real Programmer '' 這個名詞是在 1980 年代才出現,但早自 1945 年起,電腦科學便不斷地吸引世界上頭腦最頂尖、想像力最豐富的人投入其中。從 Eckert 與 Mauchly 發明第一台電腦 ENIAC 後,便不斷有狂熱的程式設計師投入其中,他們以撰寫軟體與玩弄各種程式設計技巧為樂,逐漸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套科技文化。
當時這批 Real Programmer 主要來自工程界與物理界,他們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聚酯纖維T恤與純白襪子,用機器語言、組合語言、FORTRAN 及很多古老的語言寫程式。他們是 Hacker 時代的先驅者,默默貢獻,卻鮮為人知。
從二次大戰結束後到 1970 早期,是打卡計算機與所謂"大鐵塊"的大型主機流行的年代,由 Real Programmer 主宰電腦文化。 Hacker 傳奇故事如有名的 Mel、Murphy's Law 的各種版本、mock-German ``Blinkenlight'' 文章都是流傳久遠的老掉牙笑話了。
一些 Real Programmer 仍在世且十分活躍 (本文寫在 1996 年)。超級電腦 Cray 的設計者 Seymour Cray,據說親手設計 Cray 全部的硬體與其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是他用機器碼硬幹出來的,沒有出過任何臭虫或錯誤。 Real Programmer 真是超強!
Real Programmer 的時代步入尾聲,取而代之的是逐漸盛行的 Interactive computing,大學成立電算相關科系及電腦網路。逐漸轉化成另一種工程傳統,最後形成今日的開放原始碼 Hacker 文化。
3. 早期的 Hacker
Hacker 時代的濫觴於 1961 年 - MIT 出現第一台電腦 DEC PDP-1。 MIT 的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 (簡稱TMRC) 的 Power and Signals Group 買了這台機器後,把它當成最時髦的科技玩具,各種程式工具與電腦術語開始出現,整個環境與文化一直發展下去至今日。這在 Steven Levy 的書``Hacker s'' 前段有詳細的記載。 [Levy]
最先使用 Hacker 這個字應該是 MIT 。 1980 年代早期學術界人工智慧的權威: MIT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其核心人物皆來自 TMRC。從 1969 年起,正好是 ARPANET 建置的第一年,這群人在電腦科學界便不斷有重大突破與貢獻。
ARPANET 是第一個橫跨美國的高速網路。由美國國防部所出資興建,一個實驗性質的數位通訊網路,逐漸成長成聯繫各大學、國防部承包商及研究機構的大網路。各地研究人員能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彈性交流資訊,超高效率的合作模式導致科技的突飛猛進。
ARPANET 另一項好處是,資訊高速公路使得全世界的 Hacker 能聚在一起,不再像以前孤立在各地形成一股股的短命文化,網路把他們匯流成一股強大力量。
開始有人感受到 Hacker 文化的存在,動手整理術語放上網路,在網上發表諷刺文學與討論 Hacker 所應有的道德規範。比如在 1973 至 1975 年,以跨網路共同編輯方式完成的 Jargon File 第一版,它在 1983 年出版成"The Hacker 's Dictionary"。這本書已絕版,它的增修與擴充版本是 New Hacker's Dictionary [Raymond]
Hacker 文化在有接上 ARPANET 的各大學間快速發展,特別是(但不全是)在資訊相關科系。一開始,整個 Hacker 文化的發展以 MIT 的 AI Lab 為中心,但 Stanford Univers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簡稱 SAIL) 與稍後的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濃大學,簡稱 CMU)正快速崛起中。三個都是大型的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及人工智慧的權威,聚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不論在技術上或精神層次上,對 Hacker 文化都有極高的貢獻。
為能了解後來的故事,我們得先看看電腦本身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主角 MIT AI Lab 也從紅極一時到最後淡出舞台。
從 MIT 那台 PDP-1 開始, Hacker 們主要程式開發平台都是 DEC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的PDP迷你電腦系列。DEC率先發展出商業用途為主的互動式運算及分時系統,當時許多的大學都是買 DEC 的機器,因為它兼具彈性與速度,還很便宜(相對於較快的大型電腦主機)。
便宜的分時系統是 Hacker 文化能快速成長因素之一,在 PDP 流行的時代, ARPANET 上是DEC機器的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便屬 PDP-10 , PDP-10 受到 Hacker 們的青睞達十五年;TOPS-10 (DEC 的作業系統) 與 MACRO-10(它的組譯器),許多懷舊的術語及 Hacker 傳奇中仍常出現這兩個字。
MIT 像大家一樣用 PDP-10 ,但他們不屑用DEC的作業系統。他們偏要自己寫一個:傳說中赫赫有名的 ITS 。
ITS 全名是``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即不相容的分時系統,取這個怪名果然符合 MIT 的搞怪作風 -- 就是要與眾不同,他們很臭屁但夠本事自己去寫一套作業系統。 ITS 始終不穩,設計古怪,問題也不少,但仍有許多獨到的創見,似乎還是分時系統中被使用時間最長的。
ITS 本身是用組合語言寫的,其他部分由 LISP 寫成。 LISP 在當時是一個威力強大與極具彈性的程式語言;時至今日,它的設計仍是出類拔萃。 LISP 電腦程式語言讓 ITS 的 Hacker 得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與搞怪能力。 LISP 是 MIT AI Lab成功的最大功臣,現在它仍是 Hacker 們的最愛之一。
很多 ITS 的產物到現在仍活著;EMACS 大概是最有名的一個,而 ITS 的稗官野史仍為今日的 Hacker 們所津津樂道,就如同你在 Jargon File 中所讀到的一般。
在 MIT 紅得發紫之際, SAIL 與 CMU 也沒閒著。 SAIL 的中堅份子後來成為PC界或圖形使用者介面研發的要角。 CMU 的 Hacker 則開發出第一個實用的大型專家系統與工業用機器人。
另一個 Hacker 重鎮是 XEROX PARC (美商全錄公司) 的 Palo Alto 研究中心。從 1970 初期到 1980 中期這十幾年間,該中心不斷出現驚人的突破與發明,不論質或量,軟體或硬體方面。如現今的視窗滑鼠介面,雷射印表機與區域網路;其 D系列的機器,催生了能與迷你電腦一較長短的強力個人電腦。不幸這群先知先覺者並不受到公司高層的賞識;全錄公司是家專門提供好點子幫別人賺錢的公司成為眾所皆知的大笑話。即使如此,這群人對 Hacker 文化仍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1970 年代 ARPANET 與 PDP-10 文化迅速成長茁壯。Mailing list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人得以組成許多SIG(Special-interest group),不只在電腦方面,也有社會與娛樂方面的。DARPA對這些非``正當性''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靠這些活動會吸引更多的聰明小夥子們投入電腦領域呢。
有名的非電腦技術相關的 ARPANET Mailing List (郵件討論群)首推科幻小說迷的,時至今日 ARPANET 變成 Internet,愈來愈多的讀者參與討論。Mailing list 逐漸成為一種公眾討論的媒介,導致許多商業化上網服務如 CompuServe、Genie 與 Prodigy的成立。
Hacker 文化歷史學家(老兵們)們藉由早期的 ARPANET 與沉迷科幻小說,而接觸到 1977 年開始的 Hacker 文化。從那時開始,我也見證並參與許多這裡所陳述的故事。
4. Unix 的興起
此時在新澤西州的郊外,另一股神秘力量積極入侵 Hacker 社會,終於席捲整個 PDP-10 的傳統。它誕生在1969年,也就是 ARPANET 成立的那一年,有個在 AT&T Bell Labs 的年輕小夥子 Ken Thompson 發明了 Unix 。
Thomspon 曾經參與 Multics 的開發, Multics 是源自 ITS 的作業系統,用來實做當時一些較新的作業系統理論,如把作業系統較複雜的內部結構隱藏起來,提供一個介面,使的程式設計師能不用深入瞭解作業系統與硬體設備,也能快速開發程式。
在發現繼續開發 Multics 沒什麼前途後, Bell Labs 很快的退出了(後來有一家公司 Honeywell 出售 Multics ,沒賺到什麼錢)。Ken Thompson 很喜歡 Multics 上的作業環境,於是他在實驗室裡一台報廢的 DEC PDP-7 上胡亂寫了一個作業系統,該系統在設計上有從 Multics 抄來的也有他自己的構想。他將這個作業系統命名 Unix ,用來反諷 Multics 。
他的同事 Dennis Ritchie ,發明了一個新的程式語言 C ,於是他與 Thompson 用 C 把原來用組合語言寫的 Unix 重寫一遍。C 的設計原則就是好用,自由與彈性,C 與 Unix 很快地在 Bell Labs 得到歡迎。1971年 Thompson 與 Ritchie 爭取到一個辦公室自動化系統的專案, Unix 開始在 Bell Labs 中流行。不過 Thompson 與 Ritchie 的雄心壯志還不止於此。
那時的傳統是,一個作業系統必須完全用組合語言寫成,始能讓機器發揮最高的效能。 Thompson 與 Ritchie ,是頭幾位領悟硬體與編譯器的技術,已經進步到作業系統可以完全用高階語言如C來寫,仍保有不錯的效能。五年後, Unix 已經成功地移植到數種機器上。
這當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意味著,如果 Unix 可以在各種平台上跑的話, Unix 軟體就能移植到各種機器上。再也用不著為特定的機器寫軟體了,能在 Unix 上跑最重要,重新發明輪子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除了跨平台的優點外, Unix 與 C 還有許多顯著的優勢。 Unix 與C的設計哲學是``Keep It Simple, Stupid'',簡單最重要。程式設計師可以輕易掌握整個C的邏輯結構(不像其他之前或以後的程式語言)而不用一天到晚翻手冊寫程式。而 Unix 提供許多有用的小工具程式,經過適當的組合,可以發揮強大的威力。
C 與 Unix 的應用範圍之廣,出乎原設計者之意料,很多領域的研究要用到電腦時,他們是最佳拍檔。儘管缺乏一個正式支援的機構,它們仍在AT&T內部中瘋狂的散播。到了1980年,已蔓延到大學與研究機構,還有數以千計的 hacker 想把 Unix 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當時跑 Unix 的主力機器是 PDP-11 、VAX 系列的機器。不過由於 Unix 的高移植性,它幾乎可安裝在所有的電腦機型上。一旦新型機器上的 Unix 安裝好,把軟體的C原始碼抓來重新編譯就一切OK了,誰還要用組合語言來開發軟體?
有一套專為 Unix 設計的網路 --- UUCP :一種低速、不穩但很成本低廉的網路。兩台 Unix 機器用條電話線連起來,就可以使用互傳電子郵件。 UUCP 是內建在 Unix 系統中的,不用另外安裝。於是 Unix 站台連成了專屬的一套網路,形成其 Hacker 文化。在1980第一個USENET站台成立之後,組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分散式布告欄系統,吸引而來的人數很快地超過了 ARPANET 。
少數 Unix 站台有連上 ARPANET 。 PDP-10 與 Unix 的 Hacker 文化開始交流,不過一開始不怎麼愉快就是了。 PDP-10 的 Hacker 們覺得 Unix 的擁護者都是些什麼也不懂的新手,比起他們那複雜華麗,令人愛不釋手的 LISP 與 ITS ,C 與 Unix 簡直原始的令人好笑。『一群穿獸皮拿石斧的野蠻人』他們咕噥著。
在這當時,又有另一股新潮流風行起來。第一部 PC 出現在1975年;蘋果電腦在1977年成立,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微電腦的潛力,立刻吸引了另一批年輕的 Hacker 。他們最愛的程式語言是 BASIC,由於它過於簡陋, PDP-10 的死忠派與 Unix 迷們根本不屑用它,更看不起使用它的人。
5. 舊世代的尾聲
1980年同時有三個 Hacker 文化在發展,儘管彼此偶有接觸與交流,但還是各玩各的。ARPANET/PDP-10文化,玩的是 LISP 、MACRO、TOPS-10與 ITS 。 Unix 與 C 的擁護者用電話線把他們的 PDP-11 與 VAX 機器串起來玩。還有另一群散亂無秩序的微電腦迷,致力於將電腦科技平民化。
三者中 ITS 文化(也就是以MIT AI LAB 為中心的 Hacker 文化)可說在此時達到全盛時期,但烏雲逐漸籠罩這個實驗室。 ITS 賴以維生的PDP-10逐漸過時,開始有人離開實驗室去外面開公司,將人工智慧的科技商業化。MIT AI LAB 的高手擋不住新公司的高薪挖角而紛紛出走,SAIL與CMU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致命一擊終於來臨,1983年DEC宣布:為了要集中在 PDP-11 與VAX生產線,將停止生產PDP-10; ITS 沒搞頭了,因為它無法移植到其他機器上,或說根本沒人辦的到。而加州柏克萊大學出品的 Unix 在新型的 VAX 跑得很順,是 ITS 理想的取代品。有遠見的人都看得出,在快速成長的微電腦科技下, Unix 一統江湖是遲早的事。
差不多在此時 Steven Levy 完成 ``Hacker s'' 這本書,主要的資料來源是 Richard M. Stallman (RMS) 的故事,他是 MIT AI Lab 領袖人物,堅決反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商業化。
Stallman 接著創辦了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自由軟體基金會),全力投入寫出高品質的自由軟體。Levy 以哀悼的筆調描述他是``最後的純正 Hacker'',還好事實證明 Levy 完全錯了。
Stallman 的宏大計劃可說是80年代早期 Hacker 文化的縮影 -- 在1982年他開始建構一個與 Unix 相容但全新的作業系統,以C來寫並完全免費。整個 ITS 的精神與傳統,經由 RMS 的努力,被整合在一個新的, Unix 與 VAX 機器上的 Hacker 文化。
微電腦與區域網路的科技,開始對 Hacker 文化產生影響。Motorola 68000 CPU 加 Ethernet 是個有力的組合,也有幾家公司相繼成立生產第一代的工作站。1982年,一群加州柏克萊大學出來的 Unix Hacker 成立了Sun Microsystems(昇陽公司),他們的算盤打的是:把 Unix 架在 68000 CPU 的機器,物美價廉又符合多數應用程式的要求。他們的高瞻遠囑為整個工業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雖然對個人而言,工作站仍太昂貴,不過在公司與學校眼中,工作站真是比迷你電腦便宜太多了。在這些機構裡,工作站(幾乎是一人一台)很快地取代了老舊龐大的 VAX 等分時機器。
6. Unix 商業化的時代
1984年AT&T 解散了, Unix 正式成為一個商品。當時的 Hacker 文化分裂成兩大陣營,一處集中在 Internet 與 USENET 上(主要是跑 Unix 的迷你電腦或工作站連上網路),以及另一群PC迷,他們絕大多數沒有連上 Internet 。
大概在此時,該始有新聞報導有關侵入與破壞電腦的新聞,記者們誤把 Hacker 指為破壞電腦的壞蛋,時至今日仍沒更正過來。
昇陽與其他廠商製造的工作站為 Hacker 們開啟了另一個美麗新世界。工作站訴求的是高效能的繪圖與網路,1980年代 Hacker 們致力為工作站撰寫軟體,不斷挑戰及突破以求將這些功能發揮到百分之一百零一。加州柏克萊大學發展出一套內建支援 ARPANET 的 Unix (該軟體名為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簡稱 BSD ),讓 Unix 能輕鬆連上網路, Internet 也成長的更加迅速。
除了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貢獻讓 Unix 網路功能大幅提升外,嘗試為工作站開發一套圖形界面也不少。最有名的要算 MIT 開發的X window了。X window成功的關鍵在完全公開原始碼,展現出 Hacker 一貫作風,並散播到 Internet 上。X成功的幹掉其他商業化的圖形界面(包括 SUN 自行發展的那一套)的例子,對數年後 Unix 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啟發與影響。
少數 ITS 死忠派仍在頑抗著,到 1990 年最後一台 ITS 也永遠關機長眠了;那些死忠派在窮途末路下只有悻悻地投向 Unix 的懷抱。
Unix 們此時也分裂為 Berkeley Unix 與 AT&T 兩大陣營,也許你看過一些當時的海報,上面畫著一台鈦翼戰機全速飛離一個爆炸中、上面印著AT&T的商標的死星。BSD Unix 的擁護者自喻為冷酷無情的公司帝國的反抗軍。就銷售量來說,AT&T Unix 始終趕不上 BSD 或昇陽公司的系統,但它贏了標準制訂的戰爭。到1990年,AT&T 與 BSD 系統已難明顯區分,因為彼此都有採用對方的新發明。
隨著90年代的來到,工作站的地位逐漸受到新型廉價的高檔 PC 的威脅,他們主要是用 Intel 80386 系列 CPU。第一次 Hacker 能買一台威力等同於十年前的迷你電腦的機器,上面跑著一個完整的 Unix ,且能輕易的連上網路。
沈浸在 MS-DOS 世界的人們對這些巨變仍一無所知,從早期只有少數人對微電腦有興趣,到此時玩 DOS 與 Mac 的人數已超過所謂的``網路民族'',但他們始終沒成什麼氣候或發展出統一的文化傳統。為數約五十個科技文化的歷史都很短暫,不夠穩定來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術語,故事與傳奇;因為它們缺乏一套統一的網路如 UUCP 或 Internet 。
提供上網服務的公司如 CompuServe 或 Genie 生意日益興隆,事實顯示非 Unix 的作業系統因為並沒有內附如編譯器等程式發展工具,很少有原始碼在網路上流傳,也因此無法形成合作開發軟體的風氣。
Hacker 文化的主力,是散佈在 Internet 各地,幾乎可說是玩 Unix 的文化。他們玩電腦才不在乎什麼售後服務之類,他們要的是更好的工具、更多的上網時間、還有一台便宜 32 位元 PC。
機器有了,可以上網了,但軟體去哪找?商用的 Unix 貴的要命,一套要好幾千大洋($)。90年代早期,開始有公司將 AT&T 與 BSD Unix 移植到PC上出售。成功與否不論,價格並沒有降下來,更要緊的是沒有附原始碼,你根本不能也不准修改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拿去分享給別人。傳統的商業軟體並沒有 Hacker 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7. 早期的免費Unix系統
大家期待的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的 HURD 作業系統未能即時推出。在這段空窗期,1991年一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 Linus Torvalds,利用 FSF 的程式開發工具,在一台 386 PC 上發展一套免費 Unix 核心。他起一個頭,先完成一個簡單的版本,把原始碼丟到網路上給大家試用,吸引了許多的 Hacker 來幫忙一起發展。這套核心就是 Linux -- 一套完整強大的 Unix 系統,完全免費並附上全部的原始碼。
Linux 並非全無競爭者,在1991年,在 Linus 著手開發 Linux 時,William 與 Lynne Jolitz 也試著將移植 BSD Unix 的 386 電腦上。當時許多人預言,成熟完整的 BSD 將會幹掉初期簡陋的 Linux ,成為PC上最好的免費 Unix 系統。
Linux 最大的特色,不是技術而是其開發模式。直到 Linux 的成功前,人人都認為像作業系統這麼龐大複雜的軟體,非得要靠一個小型團隊密切合作,互相協調與分工才有可能寫的出來。目前的商業軟體公司、80年代的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以及從 386BSD 衍生的 FreeBSD/NetBSD/OpenBSD 等系統都採用這種發展模式。
Linux 則迥異於前者。一開始它就是一大群 Hacker 在網路上一起塗塗抹抹發展出來的。 Linux 的高品質依靠的,不是特定的標準或獨裁式管理,靠的只是每週發表新版供大家下載測試,然後在網路上討論測試心得或改進的方法,好的修正就會加進下一版。這是一種物競天擇、去蕪存菁式的快速發展模式。令大夥傻眼的是,東修西改出來的 Linux ,跑的順極了。
1993年底, Linux 發展趨於成熟穩定,能與商業的 Unix 一分高下,漸漸有商業應用軟體移植到 Linux 上。不過小型 Unix 廠商也因為 Linux 的出現而關門大吉,再沒有人要花錢買他們的東西。倖存者如 BSDI (Berkeley Systems Design Incorporated),靠著提供 BSD Unix 的完整原始碼,持續有 Hacker 加入發展才能繼續生存。
Hacker 文化,一次次被人預測即將毀滅,卻在商業軟體充斥的世界中,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創出另一番自己的天地。再五年時間,整個趨勢才會真正明朗化。
8. 網路的爆炸性成長
Linux 能快速成長的來自令一個事實: Internet 大受歡迎,90年代早期 ISP 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提供便宜的上網環境,然後是World-Wide Web的出現,使得 Internet 成長的速度,快到有令人害怕。
1994 年加州柏克萊大學的 BSD Unix 計劃正式宣佈結束, Hacker 們主要用的是免費的 Unix (Linux 與一些 386BSD 的衍生版本)。而 Linux CD-ROM 銷路非常好 (好到像賣煎餅般)。1995 年底,各大型電腦廠商的產品,幾乎都會與 Internet 搭上邊。
90年代末期, Hacker 主要活躍在 Linux 與 Internet 的發展上。World Wide Web讓 Internet 成為世界最大的傳媒,很多80年代與90年代早期的 Hacker 都曾經營過 ISP 。
Internet 的盛行, Hacker 文化受到重視並發揮其政治影響力。94、95年美國政府打算把一些較安全、難破解的編碼技術加以監控,不容許外流與使用。該法案(Clipper proposal)在 Hacker 的堅決反對下而失敗。96 年 Hacker 又發起了另一項運動抗議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誓言維護 Internet 上的言論自由。
不幸的是,Hacker們暫時落敗,CDA 法案通過了。Hacker 的老兵將不再像從前扮演觀眾,而是成為反抗運動主角(也許他自己都很驚訝)。這篇故事會隨著 Hacker 的復仇繼續下去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