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tt.cc/bbs/DSLR/M.1368768284.A.F2B.html

 

 

作者kaiyusnow (Kaiyu)
看板DSLR
標題[閒聊] 翻譯國外論壇縮時攝影教學
時間Fri May 17 13:24:42 2013

因為最近練習拍縮時從這個論壇學到很多
就想說翻譯一下幫助讀英文沒那麼快的朋友

文字著作權全歸該論壇及作者所擁有

出處
http://forum.timescapes.org/phpBB3/viewtopic.php?f=40&t=1871

若要轉載譯文請勿用於商業用途,並註明出處

=================================

縮時攝影終極指南!

--

你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呢?
因為這裡是縮時攝影終極指南!!:D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技術,你可能會想先看一
下Timothy Allen's (BBC)所寫的入門說明(http://goo.gl/pTPMp)
此外,也可以看看維基百科(http://goo.gl/q49ho)

在timescapes.org這裡,有著關於縮時的成千上萬問題。但在此處我們只回答最常見的一
些問題。若未來有新的問題產生,我們也會在此更新。如果你是個縮時新手,希望這裡能
成為你縮時攝影的起點,帶你進入你的這趟富有挑戰及報酬的縮時之旅。我們會假設你是
在追求播放級(broadcast quality)的品質,也有著「巨額」的預算來拍攝縮時。

--

拍攝縮時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拍攝照片還是將影片快轉呢?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所以了解兩者的問題可以讓你在未來省去很多頭痛。今日的縮時攝
影愛好者大多使用DSLR。讓我們來分析一番:

照片的優點:

-能夠拍攝比輸出結果還高的解析度。換句話說,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千萬畫素以上的相機
,而最後輸出的結果是1080p的話,你有很多像素可以備用。

-能夠拍攝RAW(附檔名是.CR2, .NEF 等…)。跟其他傳統數位攝影一樣,拍攝RAW讓你能在
後製有最大的彈性空間,只是要犧牲檔案空間與處理速度。

-能夠手動調整所有的設定。百分之九十九的相機都能讓你控制快門、光圈、ISO、白平衡
或其他。許多錄影機無法如此。

-能夠在LCD螢幕上展示每張照片,這在監看曝光和物體移動時很有用。

-如果你在拍攝時使用的解析度比成品的解析度高出許多的話,就可以在後製時加入橫搖
(pan)或變焦(zoom)效果,且不會損失任何解析度。若要使這個效果看起來平順、自然的
話,就應該盡可能地拍攝高解析度的照片。

相片的缺點:

-速度。在DSLR上拍攝RAW時,大多只能2-3秒拍攝一張照片。你也可以使用JPG來獲得較高
的拍速(大概一秒2-3張,大部份的相機只要按著快門就可以達成),只要先確保白平衡是
正確的,而且已鎖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攝RAW時,相機的緩衝區會在拍攝下一張
時先清除乾淨,若無法達成可能就會錯失幾次拍攝。

-後製時較花時間。拍攝RAW可能要在後製時花費較多時間和電腦資源。同樣地,JPG的處
理比較快,但如果你要的是「終極」的品質的話,請在時間、記憶卡和CPU上投資預算。

影片的優點:

-簡單!不需要考慮太多東西。只要確保設定是你想要的,也有足夠電力全程拍攝,按下
REC鍵,就沒事了。

-沒人在用磁帶了!現在大部份的攝影機可以直接記錄在記憶卡或硬碟上,所以很容易就
可以輸入電腦。

-快!把檔案放進時間軸裡,快轉,就得到縮時了。

影片的缺點:

-沒什麼彈性空間,錄下來的影片在後製時能做的更動不大。舉例來說,高解析度的照片
可以做到的橫搖、放大效果,或稱「the Ken Burns effect」,影片完全無法進行。所以
你大概在拍攝的當下就要做好構圖、顏色校正,因為之後你就無能為力了。

-時間限制。你只能拍到記憶卡滿了為止,有些攝影機則是會在若干時間後自動停止拍攝

-電力耗費。大體來說,拍攝影片比拍攝照片更耗電。

--

我要怎麼在DSLR上開始拍攝縮時?

-弄到一支快門自動控制器(intervalometer)(小提示:在ebay上搜尋你相機的型號+timer
,就可以得到便宜的版本。此外,www.linkdelight.com也有一些選擇)

(譯註:Nikkon的中、高階以上DSLR應該有內建;Canon的雖然沒有,但請務必安裝Magic
Lantern這套非官方軟體,非常強大,只是還是要安全聲明一下,若造成相機損壞沒有人
會負責的…)

-將相機設定到手動模式(M mode),依需求調整曝光時間、光圈及白平衡(拍攝RAW時設定
白平衡並非必要,但拍攝JPG時,白平衡非常重要)

-關閉自動對焦

-使用長於1/100s的快門來避免快門閃爍(shutter flicker)(譯註:後面會解釋何為快門閃
爍及光圈閃爍)

-使用比f/8更寬的光圈,以降低光圈閃爍(aperture flicker)(額外好處:通常也可以順
便去除塵點)

--

我的快門自動控制器只能拍攝99張相片!?

許多快門自動控制器是仿製有品牌的快門自動控制器,例如Canon的TC-80N3。雖然並不明
顯,但它們在把計數設定成00之後,都可以無限張數拍攝,請依下圖指示
http://goo.gl/H7V1c

這些快門自動控制器通常也被稱為「搖控自動控制器」,因為它們的功能都超過簡單的快
門自動控制器。雖然縮時愛好者對其他功能興趣不大,但有時組合使用效果很好。例如
HDR縮時。(見Canon Quick Guide的最後一頁,http://goo.gl/K3k03)(譯註:連結已失效
)

--

RAW還是JPG?

這要看你的需求,以及這是要拍來玩的還是認真的作品?

RAW
如果你覺得你可能會要賣出你的作品,或大量進行編修(現在,和未來,編修都已變的非
常便宜與容易),或是你對細節很要求的話,拍攝RAW是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你覺得最多只
會輸出1080p,只在家人、朋友間或網路上流傳,而且你也不需要大量的編修的話,那你
也可以拍攝JPG(只要確保白平衡正確)。

JPG
對新手來說,馬上就像專業人士一樣拍攝RAW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你在一張照片上花
費愈多的心力(與硬碟空間),你就可能拍得愈少。如果RAW對你來說是個挑戰的話,那你
最好先從JPG開始,先多拍幾次。

RAW與JPG?
也許有時你想拍攝JPG,有時想拍RAW,依情況不同而定。RAW在高反差的場景,需要救回
暗部、亮部細節時非常有用。另一方面,如果需要較高速的連拍(舉例來說:車拍縮時
(drivelapses)或人群),或需要減少後製時間,還是只是需要拍攝大量的影像,那JPG可
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

等等…全手動拍攝??那如果像拍攝黃昏時刻,光線條件一直改變怎麼辦?

如果你想要得到沒有閃爍、平順的影像,那手動是最好的選擇。但你也可以使用自動設定
,例如光圈先決(Av mode:鎖定光圈和白平衡),讓相機自己運算快門長度。(小提示:把
觀景窗遮住!因為光線可能滲透進相機內部,影響測光表的讀數!)

--

太好了!光圈先決模式(Av),然後就好了嗎?

困難處在這裡…DSLR在曝光時有檔次的間距(1/8-1/3 eV),而且它們有時會這裡多一點,
那裡少一點。這可能會是造成閃爍(flicker)最大的原因。閃爍一直是大多數以DSLR拍攝
縮時者的噩夢。特別是當場景中有許多亮部和暗部差距(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測
光表(相機)就被迫做出決定,我要對著亮部曝光,還是對著暗部呢?…(然後一再又一再)


DSLR上自動曝光閃爍的範例…
http://goo.gl/HlLe4

--

你說的閃爍是什麼東西?為什麼你這麼害怕?

閃爍(flicker)通常是因為在相片間改變曝光造成的。它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有時是像
大猩猩搥胸一樣嚴重的「閃耀」,或是只像個輕吻的「亮度跳動」。多數時,它不是世界
末日,可以用後製濾鏡來修正(小提示:virtualdub 的插件MSU deflicker 或 Graft ;
或是After Effects的插件 GBdeflicker)。但有時它卻很難移除,你就會淚流滿面,因為
你花了幾個小時所拍攝,一生難得一次的大作,現在看起來卻像是Disco舞會。這樣可不
好!

--

去閃爍(De-flickering)軟體範例…
http://goo.gl/t2XEz

光圈閃爍(Aperture flicker)

當鏡頭的葉片每次拍攝時都要收縮的話就會產生。這類情況發生在現代自動鏡頭中。相反
地,手動鏡頭可以讓你一次設定好光圈。當光圈在每次拍攝都要重新收縮時,細微的機械
誤差就可能造成微小的曝光失常,在縮時影片中出現閃爍。

而這種情況在葉片每次都要縮到最小光圈時最為嚴重(例如:f/16、f/22…)。要了解每次
拍攝時的誤差,可以參考這個慢動作影片(http://goo.gl/idZws)。當鏡頭使用較開放的
光圈(最大光圈)時,葉片就幾乎不需移動,因此也不會造成光圈閃爍。無論如何,避免光
圈閃爍最可靠的方法是鎖定葉片:例用景深預覽鈕(機身上靠近鏡頭接點的按鈕),使葉片
移動到定位,同時鬆開鏡頭接點,些許向旁邊轉動。現在鏡頭已經來到所需的光圈檔次,
也不再與機身有訊號連接。雖然機身不覺得有裝設鏡頭,但你還是可以拍照,但這招不是
每個相機都能成功使用。在Canon機身上可能會得到「錯誤:99」的訊息,這通常意味著
電子接點還有一點接觸,你可能需要再轉遠一點。你也可以在鏡頭接點上貼膠帶,但稍後
若要改變光圈時就會比較麻煩。

快門閃爍(Shutter flicker)

快門系統也會發生細微的機械誤差。同樣地,當快門被使用到極限(意指高速快門)的時候
,情況會最為嚴重。雖然這種閃爍能做的預防措施不多,但若你使用比1/100s慢的快門,
應該就可以得到無閃爍的畫面。這通常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反正常常有人想要「拉快門」
(見下方)

--

拍攝間距(兩次拍攝起始點所間隔的時間),該如何開始?

-最簡單的「大小通吃」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的縮短拍攝間距。所以如果曝光時間少於一
秒,那就只要每秒拍攝一張照片即可。但許多相機的緩衝區無法即時清除(尤其是拍攝RAW
時),所以你要確保相機在拍攝下一張照片前可以清除緩衝區。另一方面,許多機身可以
連續每秒拍攝3張JPG,只要鎖定快門即可(多數自動快門控制器都有這個功能)。

-另一方面,在盡可能地縮短間距的時候,你也是在快速的塞滿你的記憶卡,這可能影響
甚劇。所以另一個方法就是先拍攝一些測試影片,在相機上先快速預覽過。你可以快速地
了解拍攝的結果,就能進行調整…也許再長一點會好一點,也許再短才是你要的效果…

一些拍攝間距範圍供參考:

快速移動的雲:1秒
慢速移動的雲:10秒
太陽在無雲的天空中移動:(寬景)20-30秒
星辰在天空中移動:(寬景)20-60秒
夕陽特寫:1-2秒
人群:1-2秒
植物生長,例如瓜藤:2分鐘
影子在地面上移動:10-20秒

要注意這些時間可能要因應各地的不同或你追求的不同美感而改變,所以最好的解答就是
你要自己去多練習,看看你覺得多長最好。大體上來說,較緊或較遠望的鏡頭,就需要較
短的間距。

--

拉快門?你說的是什麼?

拍攝縮時的時候,拍攝間距通常相對較長(數秒,或更長),攝影者因此在每張照片的曝光
時間上獲得很大的選擇空間。很明顯地,短的曝光時間會產生銳利,沒有動態模糊的影像
;而長的曝光時間會有較多的動態模糊。除此之外,較長的曝光也會在一張照片裡捕捉到
較多的動作(在一張照片裡把所有的動作都記錄下來)。因為這些照片在未來會被連續播放
(以影片的形式),所以通常會希望每個動作都被留在影格中。這通常會產生比較平順的縮
時影像。利用增加曝光時間來填滿拍攝間距就是所謂的「拉快門」,這跟拍電影時的快門
角度有關。(http://goo.gl/Mff3V)

--

以大光圈拍攝星空攝影時要怎麼對焦?

不同的鏡頭在不同的機身上的反應都不一樣。你可以使用live view的放大功能,或是先
對焦在無限遠處試拍幾張照片。你會找到那個點的。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會造成很大
的影響。

若是主體是30公尺以外的明亮物體,通常你用自動對焦的效果就不錯了。利用路燈對焦也
可以,但若你在一個一片黑暗又沒有自然光的環境,你可以在遠方的地上留下會發亮的東
西,就可以利用自動對焦得到初步的對焦。

有時可以用高功率的雷射幫忙從遠方打亮物體。但要非常小心使用,它可能會對相機的感
光原件或其他人造成傷害。

--

我要如何把相片變成影片?

從免費到有點貴的軟體:

- Photolapse 3
http://goo.gl/WTFF7

- VirtualDub
http://goo.gl/hvgHb

- QuickTime Pro (Mac OS 10.6是免費的)
http://goo.gl/MJydO

- Adobe Premiere Elements
http://goo.gl/vcJQG

- Lightroom
http://goo.gl/lLRuh
樣版!: http://goo.gl/4ww8c

- Final Cut Pro
http://goo.gl/nWunv

- Adobe After Effects
http://goo.gl/vMKqe

不論使用哪個軟體,照片都要以流水號的方式命名:例如img_00001.jpg, img_00002.jpg
…等。若要在PC上重新命名,可以使用renamaster(http://goo.gl/YpHR9)
或bluk rename utility(http://goo.gl/NdYyV)。
在Mac上的話可以使用Automator(範例:http://goo.gl/hiEgV)
(譯註:英文範例原址http://goo.gl/9A32M),它不但可以以流水號重新命名,還可以從
CF卡的不同資料夾裡擷取照片(譯註:應該所有記憶卡或硬碟都可以)。有些相機可以讓你
重設檔案編號,也就是重新從img_0001.jpg開始,這可以避免你日後要重新命名的麻煩。

--

縮時「聖杯」?(譯註:英文中習慣以聖杯來指稱所有人想要但無法達成的東西)
日出、日落、日夜交替

在這裡,我們把一個從白日到星辰出現,完美無瑕、沒有閃爍的影片稱作聖杯。更廣泛的
說,指的是某些目前仍未知的方法或工具,可以讓我們利用到相機寬廣的曝光範圍(超過
20檔),同時也不會有過於人工的感覺。你也許會幸運到只是把相機設到全自動模式,就
撿到了聖杯,但一般來說,你只會得到你這輩子看過閃爍最嚴重的影片。以下是一些可以
可靠地獲得聖杯的理論,後製或機身設定都有:

溶接(crossfading)
我們聽說底片都是用這個老方法來從白天轉到晚上的(譯註:很抱歉,這句我真的看不懂
…)。基本上就是,停止拍攝縮時,調整曝光,然後再重新開始。再在後製時以溶接的方
式來得到日夜交替的效果。

如果你有兩台設定一樣的相機(前景也沒有太靠近的東西),你可以一次在其中一台相機上
手動調整曝光,大概一次調整一檔EV。A相機降至-1時,且B相機是0時,把A相機調整至+1
。亮度持續地降低,而當B相機到-1時,而A相機是0時,再將B相機調至+1,如此下去。在
後製時,不斷地在兩個相機間溶接。


Bulb ramping(延時攝影)

不同於相機內建的快門速度,B快門模式(Bulb mode)讓拍攝者可以任意地延長快門時間。
雖然B快門模式是用來拍攝特長的曝光,但在高階的DSLR上,仍可以拍攝短至1/30s。平緩
地調整曝光時間,有可能就可以天衣無縫地追隨光線的改變。
這可藉由外部測光表(http://goo.gl/zzcRz)或手動來調整(http://goo.gl/29Mkv),
兩者都需要微調的配件。
(譯註:magic lantern一樣有內建的bulb ramping功能)
用這個方法進行拍攝時,曝光的限制就只是你能忍受的最長曝光時間。例如,1/30s到3s
超過了6檔的曝光。也可以配合利用ISO、光圈和減光鏡來讓效果進一步延伸。


手動調整光圈(aperture drive)

手動鏡頭可以讓攝影者以手動的方式調整光圈環。如果在縮時拍攝的過程中,緩慢地轉動
光圈的話,就可以得到平順的曝光。一般來說大概會跨越6個檔次,是個大約跟Bulb
ramping差不多的差距。調整光圈通常是由一個多檔次的馬達,藉由皮帶或齒輪來調整光
圈環。必需先移除讓光圈分檔的滾珠承軸,來讓光圈轉動順暢。有些鏡頭很容易進行,有
些其他的鏡頭(例如Asahi Takumars)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拆解。


包圍曝光(bracketing)

利用整個曝光範圍來進行包圍曝光,再將它們放入不同的檔案夾中,重新編號,最後在剪
接軟體中進行堆疊。可以用不同曝光的影片進行溶接!好極了。

EXIF擷取/操控中繼資料

有一個理論是在拍攝縮時時,不論使用AV、Tv、P或M模式,都讓相機自動(或手動)調整曝
光。這個後製手法最一般的動作,是藉由每張照片的EXIF資料來調整曝光。我們重新建立
在整個縮時過程中,亮度改變的過程。
這跟利用直方圖來運算的去閃爍(deflicker)有著些微地不同,因為直方圖並沒有非常客觀
的測量,而EXIF資料明確地說明了真實的曝光數據。接著再在RAW的工作流程中,利用中繼
資料改寫校正曝光。使用這個後製手法會產生的嚴重問題是像素的飽合度。
(譯註:這一段我看不懂它要如何達成)

-完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meboy 的頭像
    timeboy

    咱砸雜

    time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